时间: 2025-05-01 09:5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58:25
“拱火”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火堆上加柴或调整柴火,使其燃烧得更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多用于比喻意义,指的是在某种情况或争论中煽风点火,加剧矛盾或冲突,使局势更加紧张或激烈。
“拱火”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实际的生火行为。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意义逐渐扩展到比喻层面,用以描述加剧冲突的行为。
在**文化中,“拱火”常被视为一种负面行为,因为它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在社会交往中,避免“拱火”被认为是维护和谐关系的重要原则。
“拱火”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冲突和紧张。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挑衅行为的反感或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有人在团队讨论中故意提出极端观点,试图拱火,这种行为往往导致团队氛围紧张,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诗歌中,可以将“拱火”比喻为内心的激情或冲突:
心中的火焰,被言语拱起, 在沉默的夜里,燃烧不息。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黑暗中不断向火堆中添加柴火,火光映照出他狡黠的笑容。这种场景可能让人联想到“拱火”的行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oking the fire”或“poking the bear”,都用来形容加剧冲突或激怒某人的行为。
“拱火”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比喻意义,能够生动地描述加剧冲突的行为。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社交和心理现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拱】
(形声。从手,共声。本义: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注:“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拱,敛手也。 、 《论语》-子路拱而立。 、 《礼记·玉藻》-颐羀垂拱。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注:“拱,谓合两手也。”-与我其拱璧。 、 《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组词】
拱默、 拱伏、 拱手听命、 拱候、 拱揖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