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9:39
“旦夕之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早晨和晚上之间的危险”,比喻危险来得非常突然或情况非常紧急,随时可能发生灾难。这个成语强调了危险的紧迫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文学作品中,“旦夕之危”常用来形容战事、政治斗争或个人命运的突变。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生活中的紧急情况或突发**。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政治分析中,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形容局势的不稳定性。
同义词:
反义词:
“旦夕之危”源自**古代的文献,最早见于《左传》等历史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但其基本含义和用法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旦夕之危”常被用来形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也反映了人对时间紧迫性和危机感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好准备。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突发的灾难或紧急情况。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所在的社区突然发生了火灾,情况非常紧急,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旦夕之危”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旦夕之危,风云突变,人心惶惶,夜未央。”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紧急情况的画面,如火灾、地震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警报声、呼救声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mminent danger”或“cr**** at any moment”,但这些表达不如“旦夕之危”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
“旦夕之危”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提醒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紧急情况。
1.
【旦】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 《世说新语·贤媛》-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 《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战,见星未已。 、 清·方苞《狱中杂记》-号呼达旦。 、 《乐府诗集·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组词】
旦日、 旦明
2.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