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5:16
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它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产生的内在或外在的驱动力。动机可以源自个体的内在需求,如成就感、好奇心,也可以来自外部刺激,如奖励、惩罚。
动机一词源自拉丁语“motivus”,意为“移动的”,后来演变为英语中的“motive”,最终在中文中被翻译为“动机”。在心理学领域,动机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演变,逐渐强调内在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动机的理解和应用有所不同。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认同和群体目标可能比个人成就更能激发动机;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目标和自我实现可能更为重要。
动机这个词常常让人联想到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努力、奋斗和成功。它也可能会引发对个人内在驱动力的思考,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发和利用这些驱动力。
在个人生活中,动机是推动我们完成学业、工作和个人目标的关键因素。例如,为了提升职业技能,我报名参加了在线课程,这个决定背后的动机是对职业发展的渴望。
在诗歌中,可以将动机比喻为内心的火焰,不断燃烧,驱使我们前行:
内心的火焰,不息的动机,
在黑暗中指引,光明的前行。
每一步,都因你而坚定,
每一次,都因你而充满希望。
动机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山顶,眺望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音乐方面,可以联想到激励人心的背景音乐,如电影中的励志场景配乐。
在不同语言中,动机的表达和理解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motivation”强调内在和外在的驱动力,而中文中的“动机”更侧重于行为的内在原因。
动机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在个人行为、组织管理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运用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激发潜能,实现目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动机的多重含义和应用场景,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沟通效果。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机】
木名。桤木树。
【引证】
《说文》-机,机木。从木,几声。 、 《山海经·北山经》。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单狐之山多机木。 、 左思《蜀都赋》-春机杨柳。
几案,小桌子。 同: 几
【引证】
《易·涣》。注:“承物者也。”-奔其机。 、 《庄子·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 、 《左传·昭公元年》-围巾几(机)筵。
【组词】
机杖、 机案、 机筵、 机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