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5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53:39
树苗:指从种子发芽或从树枝扦插生长出来的小树,通常还未达到成熟树木的大小和结构。树苗是树木生长的早期阶段,是森林更新和植树造林的重要资源。
树苗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简单明了,由“树”和“苗”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树苗的概念已经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和含义逐渐丰富和细化。
在**文化中,树苗常与绿化、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政府和社会组织经常发起植树活动,鼓励公民种植树苗,以改善环境和提升生态质量。
树苗给人以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感觉。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持续的成长,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期待。
在个人生活中,树苗可能与童年记忆中的植树活动相关,或者与家庭花园中的园艺经验相联系。这些经历可能激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诗歌中,树苗可以被描绘为:
春风拂过,树苗轻摇, 绿意盎然,希望之兆。 根深叶茂,岁月悠悠, 见证时光,静待花开。
树苗的图像通常与绿色、生机和自然环境相关联。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鸟鸣、风声和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这些都是与树苗生长环境相关的自然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树苗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和象征意义是相似的。例如,英语中的“sapling”与中文的“树苗”在概念上是等同的。
树苗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树木生长的初始阶段,也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生命和未来的深刻情感和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树苗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和表达与自然和环境相关的主题。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苗】
(会意。从田,从艸。田里生长的形状象草的东西。本义:禾苗,未吐穗的庄稼)。
同本义;泛指初生的植物。
【引证】
《说文》-苗,草生于田者。 、 《诗·魏风·硕鼠》。传:“嘉谷也。”-无食我苗。 、 《公羊传·庄公七年》。注:“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无苗。 、 《孟子》-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 《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苗未枯。 、 、
【组词】
补苗;间苗;秧苗;麦苗;豆苗;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