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05:4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5:43:02
“公刘”是一个中文词汇,通常指的是古代**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即周朝的创始人之一,周公旦的儿子刘累。刘累因其贤能而被封于刘地,成为刘国的始祖,因此得名“公刘”。在古代文献中,“公刘”常被用来指代这位历史人物,也象征着忠诚、智慧和领导力。
在文学作品中,“公刘”可能被用来象征古代的贤君或英雄人物,如在《诗经》中就有提及公刘的诗篇,用以赞颂其德行和功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传统文化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提及“公刘”则是指这位具体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义词:贤君、明主、英主(这些词汇都用来形容有德行和智慧的君主) 反义词:暴君、昏君、庸主(这些词汇则用来形容无德行和智慧的君主)
“公刘”一词源于古代**的历史记载,特别是《史记》等史书中对周朝历史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固定,主要用于指代这位特定的历史人物。
在**传统文化中,公刘被视为贤君的典范,他的故事和形象被用来教育后代君主和民众,强调德行和智慧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提及公刘也常常是为了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和道德标准。
提及“公刘”,我联想到的是古代**的辉煌历史和那些致力于国家建设的贤明君主。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严和尊敬的情感,让人思考领导者的责任和民众的期望。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公刘”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参与历史讨论时,这个词汇经常出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文化。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英雄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写: “在古老的岁月里,公刘的名字响彻云霄, 他的智慧如星辰般璀璨,引领着万民前行。”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君主,身着华服,手持玉笏,面带慈祥的微笑,站在宫殿的高台上,俯瞰着他的子民。这样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公刘的形象,以及他作为贤君的典范。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公刘”的历史人物,但类似的贤君形象在许多文明中都有出现,如古罗马的凯撒、古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等,他们都是各自文化中的英雄和领导者典范。
通过对“公刘”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也象征着领导者的责任和民众的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和传达**传统文化的精髓。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刘】
(形声。从金,从刀,丣(yǒu)声。本义:杀,戮)。
同本义(含有大规模杀戮的意思)。
【引证】
《诗·周颂·武》-胜殷遏刘,耆代尔功。 、 《书·盘庚上》。孔传:“刘,杀也。”-重我民,无尽刘。 、 《方言》卷一-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晋之北鄙亦曰刘。 、 《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虔: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