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5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55:26
词汇“嵬目鸿耳”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嵬”、“目”、“鸿”、“耳”。这个成语并不常见,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学*和分析可能会面临资料不足的问题。以下是对该词汇的一些基本分析:
由于该成语不常见,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案例难以找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有所体现,但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几乎不使用。
由于该成语的罕见性,难以提供具体的例句。
该成语的词源不详,可能来源于古代对英雄人物的描述,强调其观察和感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可能因为其生僻性而逐渐被遗忘。
在古代**文化中,对英雄人物的描述常常强调其超凡的感知能力,这个成语可能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由于该成语的生僻性,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
由于该成语的罕见性,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极低。
由于该成语的生僻性,将其融入到诗歌、故事或其他创作中可能会显得突兀,不易被现代读者接受。
由于该成语的生僻性,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
由于该成语的生僻性,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难以进行比较。
“嵬目鸿耳”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其含义和用法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在学*汉语成语时,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有益的,但对于这种生僻成语,了解其基本含义即可,不必深入探究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犹言动人观听。同“嵬眼澒耳”。
1.
【嵬】
山高大的样子。
【引证】
《说文》-嵬,高不平也。 、 《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 、 《诗·小雅·谷风》-维山崔嵬。
【组词】
嵬岌、 嵬崿、 嵬峨、 嵬岸、 嵬崔、 嵬崛
高 同: 巍
【引证】
《广雅》-嵬,高也。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鸿】
(形声。从鸟,江声。本义:大雁)。
同本义 。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
【引证】
《说文》-鸿,鹄也。 、 《易·渐》-鸿渐于干。 、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
【组词】
鸿冥、 鸿飞、 鸿爪、 鸿渐、 鸿嗷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