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9:38
嵬然不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山势高耸,稳固不动。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稳固、坚定,不易动摇或改变。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嵬然不动常用来形容山峰、岩石等自然景观的稳固和庄严,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坚定意志或立场。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嵬然不动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依然保持坚定,不易动摇。
专业领域:在地质学或建筑学等领域,嵬然不动可以用来形容地基或结构的稳固性。
同义词:
反义词:
词源:嵬然不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山川的描述。嵬字本义是指山高大,然字在这里是副词,表示“如此”,不动则表示稳固不动。
演变:随着语言的发展,嵬然不动逐渐从形容自然景观扩展到形容人的坚定意志和事物的稳固性。
在文化中,嵬然不动常与山川的稳固和庄严相联系,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稳固不变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的坚定立场和不易动摇的信念。
嵬然不动给人以稳固、坚定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高山、岩石等自然景观的庄严和不可动摇。在情感上,它传递出一种坚定不移、沉稳可靠的正面情绪。
在个人经历中,嵬然不动可以用来形容在面对困难时依然保持坚定的人或事物。例如,在工作中遇到挑战时,保持嵬然不动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
诗歌: 嵬然不动的山峰, 历经风霜依旧高耸。 人心若能如此坚定, 何惧世间波涛汹涌。
视觉联想:想象一座高耸的山峰,稳固地矗立在天地之间,不受外界影响。
听觉联想:可以联想到沉稳有力的音乐,如交响乐中的低音提琴,传递出稳固和坚定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 "stand firm" 或 "unshakable",都表达了稳固和不易动摇的含义。
嵬然不动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形容自然景观的稳固,也用来形容人的坚定意志和事物的稳固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稳固和坚定的概念。
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
1.
【嵬】
山高大的样子。
【引证】
《说文》-嵬,高不平也。 、 《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 、 《诗·小雅·谷风》-维山崔嵬。
【组词】
嵬岌、 嵬崿、 嵬峨、 嵬岸、 嵬崔、 嵬崛
高 同: 巍
【引证】
《广雅》-嵬,高也。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