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4:32
“水德”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与水相关的德性或特质。在传统文化中,水德往往被赋予柔和、顺应、包容、滋润等正面含义。它强调的是水的柔韧性和适应性,以及水对万物生长的滋养作用。
“水德”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中对水的赞美。水被视为至柔之物,却能克刚,因此“水德”逐渐被赋予了道德和哲学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水德与“上善若水”的观念紧密相关,强调的是水的无私和包容。这种观念在社会关系和个人修养中都有所体现。
水德让人联想到平静、和谐与生命的源泉。它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如宁静、舒适和希望。
在个人生活中,水德可以指导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柔和和包容,以及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灵活和适应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水德润心田,柔情似水流。”
水德的视觉联想可能是清澈的溪流、平静的湖面或细腻的雨滴。听觉联想可能是潺潺的流水声或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水通常都被赋予了类似的正面特质,如在西方文化中,水也常被比喻为生命之源和清洁的象征。
“水德”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体现了水的物理特性,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哲学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追求柔和、顺应和包容,这些特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都至关重要。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