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5:39
剥肤之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剥去皮肤所引起的疼痛,比喻极大的痛苦或伤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极度的痛苦,尤其是在精神或情感上的伤害。
在文学作品中,剥肤之痛 常被用来形容人物经历的深刻痛苦,如失恋、亲人去世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端痛苦的情境时,人们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患者经历的极端疼痛或心理创伤。
同义词:切肤之痛、痛彻心扉、心如刀割 反义词: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喜出望外
剥肤之痛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剥肤之痛 这个成语体现了对极端痛苦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它反映了人对于情感和心理痛苦的重视,以及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对这些情感的细腻描绘。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刻的同情和理解。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经历极端痛苦的人们,以及他们在面对这些痛苦时的无助和挣扎。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朋友经历失恋的剥肤之痛。那段时间,她的情绪非常低落,我们尽力给予她支持和安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剥肤之痛,心如刀割, 夜深人静,泪湿枕边。 爱恨交织,情深似海, 此痛难消,何时能解?
在视觉上,剥肤之痛 可能让我联想到一幅描绘痛苦表情的画作,或是电影中人物经历极端痛苦的场景。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音乐或哭泣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eart-wrenching pain" 或 "soul-crushing agony",这些表达也用来形容极度的痛苦,但它们在文化和语言上与 剥肤之痛 有所不同。
剥肤之痛 这个成语在表达极端痛苦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理解和同情他人的痛苦时也是一个有力的工具。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在表达情感和经历中的重要性。
剥床以肤,凶。
我不想再有~。
1.
【剥】
[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
【组词】
剥花生、 剥碗豆、 剥葱皮
2.
【肤】
(形声。从肉,盧省声。本义:人的皮肤)。
同本义。
【引证】
《论语·颜渊》-肤受之愬。 、 《商君书·算地》-衣不暖肤。 、 《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组词】
肌肤、 肤革、 肤不生毛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痛】
(形声。从疒,甬声。疒(chuáng),与疾病有关。本义:疼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痛,病也。 、 《易·说卦》-坎为耳痛。 、 《韩非子·喻老》-桓侯体痛。 、 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身体痛。 、 、
【组词】
痛不欲生;痛定思痛;创巨痛深;累得酸痛;痛毒、 痛疾、 痛脚、 痛煞、 痛痹、 痛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