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6:19
“物以稀为贵”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物品因为稀少而显得珍贵。这个成语强调了稀缺性对物品价值的影响,即当某物数量有限时,人们对它的需求和评价会提高,从而使其价值上升。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珍贵物品或独特经历的价值。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某些稀有事物的羡慕或赞赏。在经济学和市场营销领域,这个成语反映了供需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同义词:
反义词:
“物以稀为贵”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物品价值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稀缺性导致价值上升——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人们对稀有物品的尊重和追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它也反映了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这个成语常常让人联想到珍贵、稀有和独特的事物,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稀缺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某种食材稀有而价格昂贵的情况。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物以稀为贵”的实际应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那遥远的海岸,
珍珠闪烁着光芒,
物以稀为贵,
珍藏在心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展示稀有宝石或珍贵文物的画面,强调其稀有性和价值。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描述珍贵物品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珍贵乐器演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 scarcity increases value ”或“ rarity makes something precious ”,虽然不如汉语成语简洁,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意义。
“物以稀为贵”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应用,而且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有其对应的概念。它提醒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要关注词汇背后的文化和经济意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然物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
~,情因老更慈。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3.
【稀】
(形声。从禾,希声。本义:稀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稀,疏也。 、 《文选·曹操·短歌行》。经传皆以希为之。-月明星稀。 、 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 晋·陶潜《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组词】
稀棱挣、 稀撒撒、 稀星、 稀零零、 稀稀落落
4.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5.
【贵】
(形声。小篆字形,从贝,臾(guì)声。从“贝”,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贵,物不贱也。 、 《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 、 《老子》-不贵难得之货。 、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 、 《汉书·食货志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组词】
春雨贵如油;昂贵、 贵腾、 贵踊、 贵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