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4:23
“匹夫之谅”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指普通人的谅解或宽容。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中普通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不涉及官方或高层的决策和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匹夫之谅”常用来描绘普通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谅解和包容。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时,仍能体现出其价值。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讨论普通人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匹夫之谅”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匹夫”指的是普通百姓,“之”是连接词,“谅”意为谅解或宽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匹夫之谅”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社会底层和普通人群中的相互支持和理解。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温暖和和谐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社区中人们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场景,以及在困难时刻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社区项目中体验到“匹夫之谅”的重要性。当项目遇到困难时,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最终帮助我们克服了难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晨曦的微光中, 邻里间的‘匹夫之谅’, 如细雨滋润心田, 和谐之花,悄然绽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社区和谐共处的画面,人们相互微笑,帮助彼此。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温馨的钢琴曲,来表达“匹夫之谅”带来的和谐与宁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mon people's understanding”或“ordinary folks' tolerance”,但这些表达不如“匹夫之谅”那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匹夫之谅”这个词汇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和传达人际关系中的微妙情感和价值观。
箕子岂固欲自经于沟渎,而为匹夫之谅哉?
宋·朱熹《答董叔重》:“箕子岂固欲自经于沟渎,而为~哉?”
1.
【匹】
(会意。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本义: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
量词。用于纺织品或缧马等。
【引证】
《说文》-匹,四丈也。 、 《后汉书·列女传》-遂成丈匹。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组词】
匹练、 匹帛、 匹段
2.
【夫】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引证】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谅】
(形声。从言,京声。本义:诚实;信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谅,信也。 、 《方言一》-众信曰谅。 、 《礼记·内则》-请肆简谅。 、 《论语》-友直友谅。 、 《礼记·祭义》-易直子谅之心。 、 《楚辞·九辩》-私直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组词】
谅直(诚信正直) ;谅士(诚信之士、 谅节、 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