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0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00:36
扯鼓夺旗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战场上奋力夺取敌方的战鼓和旗帜。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英勇善战,能够在激烈的战斗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文学作品中,扯鼓夺旗 常被用来描绘战场上的英雄形象,强调其勇猛和领导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在任何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体育,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色的人。
同义词:英勇善战、勇冠三军、战无不胜 反义词:怯懦退缩、畏首畏尾、败军之将
扯鼓夺旗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战鼓和旗帜是军队的重要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也可以用来形容在其他领域的卓越表现。
在文化中,扯鼓夺旗** 体现了对英雄主义和勇气的推崇。这个成语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中经常出现,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敢、决心和胜利。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担任领导角色,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这让我联想到了扯鼓夺旗 这个成语,因为它准确地描述了我们在项目中的表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他扯鼓夺旗,
引领我们穿越黑暗,迎接黎明。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勇士在战场上挥舞着战旗,战鼓声震天响。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强化了扯鼓夺旗 的英勇形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apture the flag",但它更多指的是一种游戏,而不是战场上的英勇行为。
扯鼓夺旗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战场上的英勇行为,也象征着在任何挑战中取得胜利的决心和勇气。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情感,并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扯鼓夺旗。
~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飞。
1. 【扯】 (形声。从手,奢声。扯是“撦”的俗字。本义:撕裂)。
2.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
3.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4.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