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4:59
“丢下耙儿弄扫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下耙子去拿扫帚。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停地忙碌,一件事还没做完就又开始做另一件事,形容人忙碌不停,手忙脚乱。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来源于农耕社会,当时人们使用耙子和扫帚进行农作和家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忙碌和无序。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是一种美德,但过度忙碌和无序则被视为效率低下的表现。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工作效率和生活秩序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混乱和无效率的状态。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个忙碌却无成果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些同事因为工作方法不当,总是丢下耙儿弄扫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他丢下耙儿弄扫帚,日复一日,岁月如梭。”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在不停地转换工具和任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匆忙的脚步声和工具碰撞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umping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但缺乏中文成语的生动形象。
“丢下耙儿弄扫帚”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忙碌和无序的状态,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效率和秩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他就是‘~’的性格。
1.
【丢】
遗留。
【引证】
《儒林外史》-我一生是个无用的人,一块土也不曾丢给你们。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耙】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5. 【弄】
6. 【扫】
7.
【帚】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扫帚形。本义:扫帚) 同本义。
【组词】
笤帚、 帚卜
1. 【扔下耙子就是扫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