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4:46
“救难解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救助处于困难或危险中的人或事物。它强调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以解除困境或危险。
在文学作品中,“救难解危”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他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常用于描述具体的救援行动,如地震、火灾等灾难中的救援工作。在专业领域,如救援服务、医疗急救等,这个词汇则有更具体的应用。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强调点不同,如“救援”更侧重于行动,“救助”更侧重于帮助,“解困”更侧重于解决问题,“救急”更侧重于紧急情况。
“救难解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救”、“难”、“解”、“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意义,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一直保持着其基本的救助和解困的意义。
在**文化中,“救难解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强调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常用于表彰那些在灾难中表现出色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团结互助。它鼓励人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看到邻居家发生火灾,社区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帮助灭火和救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救难解危”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烈火中,英雄无畏,
救难解危,心怀慈悲。
烟雾散,生命重燃,
感恩在心,永不遗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救援人员在灾难现场忙碌的身影,他们的动作迅速而有序。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激昂的背景音乐,如交响乐,来增强救援场景的紧张感和英雄主义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cue from danger”或“save the day”,它们都传达了在危险中提供帮助的意义。不同文化中对救援行为的重视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救助精神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救难解危”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互助精神。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运用这个词汇,以准确传达救助和解困的意义。
1.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2.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
3.
【解】
兽名。
【引证】
《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角解豸终。
【组词】
解豸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引证】
《韩非子》-事私门而完解舍。
【组词】
解舍
4.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