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8:59
壅肿(yōng zhǒ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物体因内部积聚过多物质而变得臃肿、不灵活。基本含义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组织因过度膨胀或积聚而失去原有的形态和功能。
壅字古已有之,原意为堵塞、阻塞,肿字则指肿胀。两者结合形成“壅肿”,强调因阻塞而导致的肿胀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壅肿常被视为不健康或不美观的象征,与“中庸”、“适度”等价值观相对立。
壅肿一词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笨重、不灵活和效率低下。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长时间久坐而导致腿部壅肿的情况,这让我意识到适度**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壅肿”用于形容过时的制度或思想:
旧时的钟摆,壅肿而沉重, 在时间的河流中,渐渐失去了声响。
壅肿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肥胖的身体或笨重的物体,视觉上可能与圆润、庞大的形状相关。听觉上,可能与沉重的脚步声或缓慢的移动声相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bloated”或“swollen”,它们在描述物体或身体状态时与“壅肿”有相似的含义。
壅肿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描述物理状态,还能反映心理和社会现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其多重含义和用法对于丰富词汇量和提高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1.
【壅】
(形声。从土,雍声。本义:塞。阻塞;阻挡)。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壅,障也。 、 、 《淮南子·主术》-业贯万世而不壅。 、 《左传·宣公十二年》-川壅而溃。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则民病血壅肿,目不明。
【组词】
壅防、 壅阻、 壅淤、 壅闭、 壅肿
2.
【肿】
(形声。从肉,中(重)声。本义: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肿,痈也。 、 《论衡·状留》-肉暴长曰肿。 、 《周礼·疡医》。注:“痈而上创者。”-肿疡。 、 《吕氏春秋·尽数》-郁处头,则为肿为风。 、 《周礼·天官》。郑玄注:“肿疡,痈而上生疮者”-疡医掌肿疡。
浮胀;肿胀。
【引证】
《水浒传》-看那店主人,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
【组词】
肿泄、 肿哙、 肿疡、 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