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3:19
“五音六律”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其中,“五音”指的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do、re、mi、sol、la。而“六律”则是指古代音乐中的六个标准音高,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用以确定音乐的调式和节奏。
在文学中,“五音六律”常用来形容音乐的和谐与美妙,或者比喻事物的有序和协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学、历史学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五音六律”源自《周礼》,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核心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不仅在音乐领域使用,也扩展到了文学和哲学中,用以比喻事物的有序和和谐。
在中国文化中,“五音六律”不仅是音乐的基础,也被视为宇宙和谐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和谐。它让我联想到古代宫廷音乐的优雅和庄重,以及自然界的有序和平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古典音乐会上听到一首严格按照五音六律编排的古琴曲,那种和谐与宁静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五音六律,和谐如天籁,古琴轻抚,心随音律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宫廷音乐会的场景,乐师们按照五音六律演奏,画面充满古典美。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琴的悠扬旋律,带来宁静和深远的感受。
在西方音乐理论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音阶”和“调式”,但“五音六律”更强调了音乐与宇宙秩序的联系,这是中西音乐理论的一个显著差异。
“五音六律”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中和谐与有序的象征。它在文学、音乐和哲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我来说,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二回:“那些~、南北九宫,箫管丝弦,无一不精。”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
3.
【六】
古国名 。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引证】
《春秋》-秋,楚人灭六。
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引证】
《汉书》-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都六。
4.
【律】
(形声。从彳(chì),聿(yù)声。本义:法律;法令)。
同本义 (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引证】
《说文》-律,均布也。 、 《易师》-出以律。 、 《尔雅·释诂》-律,法也。 、 《汉书·高帝纪》-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 、 《商君书·战法》-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以律非故杀。
【组词】
律则、 律贯、 律科、 律度、 律纪、 律贯、 律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