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5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51:22
词汇“文行出处”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则形成了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表达。
“文行出处”字面意思是指文章的行文和出处。其中,“文”指文章或文学作品,“行”指行文、写作的方式,“出处”指文章的来源或作者的身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评价一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作者的背景,强调文章的质量和作者的信誉。
“文行出处”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评价文章和作者的一个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文章的写作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因此“文行出处”这个成语体现了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高度尊重。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文学和学术领域。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范和文学作品的精致。
在学术写作中,我经常使用“文行出处”这个成语来评价同学的论文,强调写作风格和学术背景的重要性。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笔下文行出处,墨香飘溢古今。”
想象一幅古代文人挥毫泼墨的画面,伴随着古琴的悠扬声音,这个成语的意境便跃然纸上。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yle and source”,但“文行出处”更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文行出处”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文章写作的一种评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提升语言的深度和文化的内涵。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都看的轻了。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3.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4.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