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0:47
冬月:在汉语中,“冬月”通常指的是农历的十一月,即冬季的第二个月。这个词汇字面上的意思是“冬天的月份”,它标志着冬季的深入,天气更加寒冷,日照时间更短。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冬月”常被用来描绘寒冷、萧瑟的景象,如“冬月寒风凛冽,白雪皑皑”。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冬月”来指代农历十一月,尤其是在讨论传统节日或农事活动时。 专业领域:在气象学或农业领域,“冬月”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月份的气候特征或农作物生长情况。
同义词:寒月、腊月(特指农历十二月) 反义词:夏月、炎月(指夏季的月份)
“冬月”一词源于古代对季节的划分,随着农历的使用而固定下来。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左传》等,已有对“冬月”的记载,显示其历史悠久。
在**传统文化中,冬月是准备迎接春节的重要月份,家家户户开始进行大扫除、购买年货等准备工作。此外,冬月也是一些地方举行冬至节等传统节日的月份。
“冬月”给人以寒冷、宁静的联想,同时也象征着岁末的团圆和期待新年的喜悦。它唤起人们对家的思念和对温暖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冬月可能是回忆过去一年成就和经历的时刻,也是计划新一年目标的开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冬月寒风中,梅花独自开,不畏严寒,只为报春来。”
视觉:冬月的景象可能是白雪覆盖的田野,或是挂满冰凌的树枝。 听觉:冬月的声音可能是寒风的呼啸,或是炉火中木柴的噼啪声。
在其他文化中,如北欧国家,冬季的月份也有类似的称呼,但具体指的月份可能不同。
“冬月”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时间的概念,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细腻之处,增强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1.
【冬】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引证】
《说文》-冬,四时尽也。 、 《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 、 《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组词】
冬暖夏凉;冬酿、 冬温、 冬计
2.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