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5:19
“两可之言”这个词汇在中文里指的是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话语,既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没有明确的立场或意图。这种言辞通常用于避免直接表态或承担责任,给人留下解释的余地。
“两可之言”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两可”和“之言”组成,其中“两可”意指两种可能性,而“之言”则是指话语。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主要用于描述那些不明确或双关的话语。
在**传统文化中,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两可之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交技巧,用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言辞有时也被批评为缺乏诚信和透明度。
“两可之言”往往给人带来不确定和疑惑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感到困惑或不信任,因为它缺乏明确的立场和真诚的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销售人员使用“两可之言”来推销产品,他们的言辞总是含糊其辞,让人难以判断产品的真实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话语如风中的柳絮, 飘忽不定,两可之言。 听者心中疑云密布, 真假难辨,迷雾重重。
“两可之言”可能让人联想到模糊的图像或声音,如雾中的景象或低沉的耳语,给人一种不确定和模糊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quivocal words”或“ambiguous statements”,它们在含义上与“两可之言”相似,都指那些不明确或双关的话语。
“两可之言”这个词汇揭示了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在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时,我们需要注意语境和意图,以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两可之言”的含义和用法对于提高沟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苟求便身,率为依阿两可之言。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可】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1. 【两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