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6:48
“乡举里选”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选举制度。字面意思是“在乡里进行选举”,基本含义是指在古代社会中,通过乡里的推荐和选拔来选拔人才。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基层民主和人才选拔的重视。
在文学作品中,“乡举里选”常用来描述古代社会的选举场景,强调其民主性和公正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古代政治制度或历史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这个词汇用于研究和分析古代**的选举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
同义词在表达上更加具体,指向同一制度的不同方面,而反义词则强调了与“乡举里选”相对的中央集权或世袭制的选拔方式。
“乡举里选”源自**古代的乡里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古代选举制度的标准用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社会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变迁。
在传统文化中,“乡举里选”体现了对基层民主和人才选拔的重视,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才的流动。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政治运作方式。
这个词汇给人以古朴、公正的联想,让人想到古代社会的简单和纯朴。它也让人思考现代社会中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在讨论历史课程时,我曾使用“乡举里选”这个词汇来解释古代**的选举制度,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乡举里选,人才辈出,古道热肠,公正无私。”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的乡里,人们在**上讨论和选举,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也有类似的基层选举和人才选拔机制,可以与“乡举里选”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似制度和理念。
“乡举里选”这个词汇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代*的选举制度,也启发我思考现代社会中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3.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衣外曰表。-裏,衣内也。 、 《谷梁传·宣公九年》注-襦在裏也。 、 《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组词】
里衣、 里外发烧
4.
【选】
(形声。从辵(chuò),巽(xùn)声。本义:遣送;放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选,遣也。 、 《左传·昭公元年》-其母曰:“弗去,惧选。”癸卯,针适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