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2 14:1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14:14:31
“九五之尊”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封建社会,特指的地位。其中,“九五”来源于《易经》中的“九五,飞龙在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因此,“九五之尊”字面意思是指**的尊贵地位,引申为对某人或某物极高尊崇的称呼。
在文学作品中,“九五之尊”常用来形容或具有类似地位的人物,强调其权威和尊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夸张地形容某人的地位或能力非常高。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中,这个词汇用于学术讨论,准确描述古代的地位。
同义词“至尊”同样强调极高的地位,但可能不特指**;“帝王”和“君主”则更具体地指向统治者。反义词则指普通民众,与“九五之尊”形成鲜明对比。
“九五之尊”的词源直接关联到《易经》中的“九五”,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特指。在现代,虽然不再有**,但这个词汇仍被用来形容极高的地位或尊贵。
在**文化中,“九五之尊”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皇权的崇拜和尊重。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可能更多地带有象征意义,用以形容在某个领域内的最高地位或成就。
这个词汇给人以庄严、尊贵和权威的联想,使用时往往带有敬仰或夸张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九五之尊”,但在讨论历史或观看古装剧时,这个词汇常被提及,增加了对话的文化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九五之尊,飞龙在天,千年古韵,今朝再现。”
想象一幅古代宫廷的画面,**坐在龙椅上,周围是庄严的宫殿和侍从,这样的场景与“九五之尊”的词汇相得益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国王”、“**”等,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类似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九五之尊”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现代语言表达中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历史。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接成汤之胤,位~,承帝王之统。
1.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2.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尊】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双手捧着尊,从酉,从収(gǒng)。小篆从酋,从収。或作寸。本义:酒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罇。-尊,酒器也。 、 《周礼·大宗伯》。司农注:“献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辩六尊之名物。 、 《礼记·明堂位》-尊用牺象山罍。 、 《仪礼·士冠礼》-侧尊。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组词】
携尊、 尊觯、 尊爵、 尊彝、 尊中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