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14:0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14:04:37
“八索九丘”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典籍分类。在古代,书籍被分为九类,称为“九丘”,而“八索”则是指八种重要的文献或知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非常丰富的文献或知识储备。
“八索九丘”源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中,“八索”指的是八种重要的文献,“九丘”则是九类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知识的广博和文献的丰富。
在**传统文化中,读书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活动,而“八索九丘”则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者的推崇。这个成语也反映了古代对文献分类的重视和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博学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学者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它也激发了对知识探索的向往和对学术研究的尊重。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曾遇到一位教授,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籍和论文,每次与他交谈都能感受到他知识的广博,那时我便想到了“八索九丘”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书海无涯,八索九丘,智慧之光,照亮心途。”
想象一个堆满书籍的古老书房,书架上排列着各种古籍,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墨水的香气,这样的场景与“八索九丘”的意境相得益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library of Alexandria”,指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象征着知识的宝库。
“八索九丘”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对知识的尊重,也激励着现代人不断追求知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敬畏。
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是八泽九州之志。”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
3.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4.
【丘】
(会意兼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 、 《广雅·释丘》-小陵曰丘。 、 《诗·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 、 、 《书·禹贡》-是降丘宅土。 、 《周礼·大司徒》-北陵坟衍。 、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性本爱丘山。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苫蔽成丘。
【组词】
荒丘、 丘林、 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