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1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17:06
词汇“狐埋狐扬”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寓言故事,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狐狸埋藏东西后又挖出来,比喻人做事反复无常,没有定性。
“狐埋狐扬”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狐埋之而狐扬之,是以无成功”。后来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人行为反复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狐狸常被视为狡猾、多变的象征,因此这个成语也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常用来批评那些行为不一致、缺乏诚信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不可靠和不确定性。在表达时,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或失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经常改变主意或计划,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以此来表达我的不满和失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事如棋局,人心似狐埋狐扬。”
想象一只狐狸在月光下挖出它刚刚埋藏的食物,这个画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反复无常的特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lip-flop”,意指某人改变主意或立场,但这个表达没有“狐埋狐扬”那么强烈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狐埋狐扬”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人的行为特征,也反映了人们对稳定性和诚信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狐埋狐扬,天下其谓政府何?
1.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2. 【埋】
3.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4.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