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3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6:18
词汇“克躬”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文言文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分析:
“克躬”可以理解为克制自己的行为或态度,特别是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保持谦逊和自我约束。其中,“克”意味着克制、克服,“躬”则指自己的身体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或文言文中,“克躬”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权威或困境时的自我克制和谦卑态度。在口语或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涉及到历史、哲学或道德修养的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
“克躬”可能源自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化和学术领域仍保留其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自我克制和谦逊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克躬”这样的词汇在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文本中可能会被频繁使用。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内敛和深沉的情感,以及对自我行为的严格要求。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我提升和道德修养的思考。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克躬”不常被直接使用,但其概念仍然适用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特别是在需要自我管理和面对挑战时。
在创作中,可以将“克躬”融入到描述一个人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修养和道德原则的场景中,以此来展现人物的深度和复杂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在风雨中依然保持端正姿态的人,以此来象征“克躬”的精神。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缓慢、旋律沉稳的作品,来表达这种内敛和克制的感觉。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自我克制和谦逊的概念也有所体现,但具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克躬”作为一个表达自我克制和谦逊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所蕴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的意义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克,肩也。 、 《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佛时仔肩。 、 《易·蒙》-子克家。 、 《左传·隐公元年》-邾子克。 、 《左传·桓公十八年》-周王子克。 、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 《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组词】
克当、 克堪、 克家、 克祚、 克家子、 克明
2.
【躬】
(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躬,身也。 、 《考工记·玉人》。按,琢为人形,信直躳曲。-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 、 《论语》。孔注:“直身而行。”-吾党有直躬者。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体也。”-躬腠胝无胈。 、 马中锡《中山狼传》-我鞠躬不敢息。 、 《汉书·元帝纪》-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指安身)。 、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组词】
躬体、 躬先士卒、 躬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