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3:49
“捉班做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模仿别人的样子或姿态,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故意装出某种姿态或样子,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刻意和做作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捉班做势”常用来讽刺那些虚伪或矫揉造作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社交场合故意表现得不自然或过分夸张。在专业领域,如表演艺术,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指导演员如何更好地模仿角色。
“捉班做势”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真实与虚伪的区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刻意行为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真诚和自然被视为美德,因此“捉班做势”常常带有贬义。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追求表面效果而不注重内在真实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让我联想到虚伪和不真诚的行为。在表达时,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批评那些我不认同的行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在社交场合故意表现得非常夸张,试图吸引注意。我会用“捉班做势”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浮华的舞台上,人人捉班做势,唯有一人,静静地,如清泉般真实。”
想象一个戏剧舞台上,演员们夸张的表演,他们的动作和表情都显得过于刻意,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捉班做势”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ting on airs”或“acting pretentious”,它们都传达了一种刻意表现的感觉,但在具体用法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捉班做势”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批评那些不真诚的行为。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中的细微差别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万一不肯时,做妹子自会劝他,只是寻得主顾来,你却莫要捉班做势。
1.
【捉】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捉,搤也。 、 《广雅》-捉,持也。 、 《世说新语·方正》-伊便能捉杖打人。 、 《左传》-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 《三国志》-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
【组词】
捉发、 捉秤、 捉手、 捉身、 捉船、 捉笔
2.
【班】
(会意。从玨,从刀。金文,中间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
分瑞玉。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各执其一以为信。
【引证】
《说文》-班,分瑞玉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组词】
班瑞
3.
【做】
(“做”是“作”后起的分别字,“作”近代写作“做”)。
作。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
【引证】
《水浒全传》-我且不做买卖,和你一同家去。
【组词】
做道路、 做夫、 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做不得;做不了;做嗄
4.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