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1:05
定性:这个词通常指的是确定某事物的性质、特征或属性,而不是量化其数量或程度。在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定性研究侧重于通过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来理解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定性”一词源自汉语,由“定”和“性”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定”意味着确定或固定,“性”则指性质或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术和专业领域。
在**的教育体系中,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重,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定性研究方法被认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
“定性”这个词给人一种严谨和深入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细致的分析和深刻的理解。在学术讨论中,这个词往往伴随着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揭示。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我经常需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来探讨研究问题,这让我更加重视对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定性的世界里,每一粒尘埃都有其独特的色彩。”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图书馆中,手中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古老的文献,试图从中定性历史的脉络。
在英语中,“qualitative”对应于“定性”,在学术研究中同样强调对现象的本质和意义的探索。
“定性”这个词在我看来,是连接现象与本质的桥梁,它要求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观察,更要深入到事物的核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定性的概念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分析和沟通。
1.
【定】
(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 、 《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 、 《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 、 《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 、 《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 定害、 定帖、 定昏
2.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