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9:46
“嗤之以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鼻子发出嗤笑的声音”,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人或某事表示轻蔑、不屑或嘲笑的态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对某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价值、品质表示极度不满或不认同。
在文学作品中,“嗤之以鼻”常用于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或对白中,用以表达人物的傲慢或不屑。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直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轻蔑态度。在专业领域,如评论、批评文章中,它可能用来表达对某种观点或理论的不认同。
同义词:不屑一顾、鄙视、轻蔑、嘲笑 反义词:赞赏、推崇、敬佩、钦佩
这些同义词在表达轻蔑或不屑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嗤之以鼻”更侧重于通过动作(鼻子发出声音)来表达轻蔑,而“不屑一顾”则更多强调不值得一看的态度。
“嗤之以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人们对不屑或轻蔑情绪的自然反应,即通过鼻子发出声音来表达不满。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嗤之以鼻”常用来表达对权威或传统观念的挑战,或者对流行文化的批判。它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批判态度。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负面情绪,联想到了傲慢和自大的人物形象。它影响了我对于表达不满和批判时的选择,使我更加倾向于使用温和或建设性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避免使用“嗤之以鼻”这样的强烈表达,而是选择更为委婉或客观的词汇来表达我的观点和感受,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对世俗的浮华嗤之以鼻,心中唯有山川与星辰。”
想象一个人皱起鼻子,发出轻蔑的声音,这个动作和声音都能很好地传达“嗤之以鼻”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up one's nose a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近,都是表达对某事的不屑或轻蔑。
“嗤之以鼻”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轻蔑和不屑的成语,它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其词源和使用语境,有助于我更恰当地在不同场合使用这个成语,同时也提醒我在表达不满时要注意语气和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说于乡,乡人笑之;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
1.
【嗤】
(形声。从口,蚩声。本义:讥笑,嘲笑) 同本义。
【引证】
《后汉书·隗嚣传论》。注:“笑也。”-岂多嗤呼。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组词】
嗤靳、 嗤嗤、 嗤鄙、 嗤玩、 嗤戏
表示唾弃和惊异。
【引证】
叶圣陶《夜》-嗤,这话才叫怪。没了命,倒说没有什么恨。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4.
【鼻】
(会意。从自,从畀(bì),“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后,另造了“鼻”字。“畀”是给予、付与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本义:鼻子)。
同本义。呼吸兼嗅觉的器官。
【引证】
《说文》-鼻,主臭者也。 、 《老子》-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 、 《白虎通》-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 、 《易·噬》。虞注:“艮为鼻。”-肤灭鼻。 、 《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