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3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34:00
凶死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非正常或意外的死亡,通常带有暴力、灾难或不幸的意味。它强调了死亡的不幸和悲剧性,可能涉及自杀、他杀、事故等非自然死亡的情况。
在文学中,“凶死”常用来描述悲剧性的,增强故事的紧张和悲情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令人震惊或不幸的死亡。在专业领域,如法医学或犯罪学,“凶死”可能特指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非自然死亡。
同义词“横死”和“暴毙”都强调了死亡的突然和不幸,而“非命”则更多指命运的不公。反义词则强调了死亡的自然和安详。
“凶死”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凶”字原本指不吉利或灾难,而“死”则是指生命的终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各种非正常的死亡情况。
在文化中,“凶死”通常被视为不吉利的,可能与风水、迷信等传统观念有关。社会对此类往往持谨慎和避讳的态度,尤其是在公开讨论和媒体报道中。
提到“凶死”,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悲剧、恐惧和不幸。这个词可能引发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以及对死亡的敬畏和哀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尽量避免使用“凶死”这样的词汇,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不适。然而,在讨论严肃的社会**或个人经历时,这个词可能是恰当且必要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无月的夜,凶死之影悄然降临,带走了最后的呼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黑暗、混乱场景的画面,如车祸现场或犯罪现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笛声或哀悼的哭泣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violent death”或“untimely death”,它们也强调了死亡的非自然和不幸。不同文化对这类词汇的使用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凶死”这个词汇在语言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联想,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事实,还触发了对生命、死亡和悲剧的深层次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情感深度。
1.
【凶】
(指事。小篆字形,“凵”象地陷形,读kǎn。“乂”表示这里可陷人。“兇”是会意字,从儿(人),在凶下。本义:不吉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 、 《尔雅》-凶,咎也。 、 《易·系辞》-吉凶者,言乎其得也。 、 《书·洪范》-一曰凶短折。 、 《诗·小雅·十月之交》。笺:“告天下以凶亡之徵也。”-日月告凶。 、 《楚辞·卜居》-“此孰吉孰凶?”
【组词】
凶兆、 凶宿、 吉凶未卜;凶星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