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9 01:5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9 01:58:45
“兔三窟”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字面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比喻人为了安全或逃避危险而准备多个藏身之处或多种应对策略。
在文学作品中,“兔三窟”常用来形容人的机智和谨慎,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精明和多谋就被比喻为“兔三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做事留有后路,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处。在专业领域,如策略规划或风险管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多重准备和备选方案的重要性。
“兔三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用以比喻人的机智和谨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形容人做事留有后路或准备多重策略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兔子常被视为机智和敏捷的象征。因此,“兔三窟”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广泛流传,被用来形容那些善于应对复杂情况和危机的人。
“兔三窟”这个成语给人以谨慎和机智的联想,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多重准备,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兔三窟”的情况,比如在职业规划时,我会考虑多个发展方向,以应对可能的变化和挑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兔三窟”:
春风拂过绿草地,
狡兔三窟藏机智。
人生路途多变幻,
多手准备心不慌。
想象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快速穿梭,寻找安全的藏身之处,这种场景可以带来一种紧张和机智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草地的沙沙声,以及兔子快速奔跑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ving a Plan B”或“having multiple contingency plans”,虽然不如“兔三窟”那样形象和富有文化内涵,但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兔三窟”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时,要有备无患,多做准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兔】
(象形。象踞后其尾形。本义:哺乳类动物,通称兔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其兽前足短后足长,俗字作菟。-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 、 《论衡·奇怪》-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 、 《诗·召南·兔置》-肃肃兔罝。 、 《礼记·曲礼》-兔曰明视。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 、 、 、 《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 、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窟】
(形声。从穴,屈声。本义:土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窟。-窟,兔崛也。 、 《小尔雅·广兽》-兔之所息谓之窟。 、 《通俗文》。按,凡穴土皆曰堀。-兽穴曰窟。 、 《汉书·扬雄传》-西厌月窟。 、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官室,冬则居营窟。
【组词】
窟弄、 窟窍、 窟窦、 窟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