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0:10
“兔儿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在北方地区使用,尤其是在北京方言中较为常见。字面意思是指“兔子的男性形象”,但在实际使用中,它通常指的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泥塑或纸扎艺术品,形象为一个穿着古代服饰、骑着的兔子,是中秋节期间供奉的神祇之一,用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兔儿爷”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兔”和“爷”组成,后者在北方方言中常用来尊称男性。其历史演变与中秋节的*俗紧密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兔儿爷的形象和制作材料也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作用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兔子与月亮有着密切的联系,常被视为月亮的象征。兔儿爷作为中秋节的象征之一,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以及对家庭团圆和丰收的期盼。
提到“兔儿爷”,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馨的节日氛围、传统的文化*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唤起的情感通常是正面的,与家庭、传统和自然和谐相关。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居住在北京或参与中秋节庆祝活动,可能会亲自购买或制作兔儿爷,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圆之夜,兔儿爷骑虎而来,带来丰收的喜悦,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
视觉上,兔儿爷可能让人联想到色彩鲜艳的泥塑或纸扎艺术品,听觉上,可能与中秋节的鞭炮声、家人的欢笑声相联系。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兔儿爷”的概念,但类似的节日象征物和*俗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如西方的圣诞老人。
“兔儿爷”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俗,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1.
【兔】
(象形。象踞后其尾形。本义:哺乳类动物,通称兔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其兽前足短后足长,俗字作菟。-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 、 《论衡·奇怪》-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 、 《诗·召南·兔置》-肃肃兔罝。 、 《礼记·曲礼》-兔曰明视。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 、 、 、 《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 、
2.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3.
【爷】
(形声。从父,耶声。简体字“卩”只是个符号。本义:父亲)。
同本义。也作“耶”。
【引证】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 、
【组词】
爷娘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