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0:30
“变态”一词在中文中有两个主要含义:
“变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生物学上的变化,如昆虫的变态发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描述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异常。
在**文化中,“变态”一词带有较强的负面色彩,常用于批评或描述不符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行为。
这个词通常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恐惧或不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危险、不可预测或不健康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变态”来形容那些行为极端或不寻常的人,尽管这种用法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歧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城市的灯火如同变态的幻影,扭曲着现实的轮廓。”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扭曲、不寻常景象的画面,如扭曲的建筑或奇异的生物。在音乐中,可能联想到不和谐的旋律或异常的节奏。
在英语中,“变态”可以对应为“abnormal”或“perverted”,但“perverted”更多指性方面的异常行为。
“变态”一词在不同的语境和领域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但其核心含义始终与异常和非正常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多重含义和用法对于准确沟通至关重要。
1.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2.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