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1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6:55
“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一词最初来源于建筑学,指的是建筑物上部的结构,与地基(基础设施)相对。在社会科学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被用来描述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等非物质层面的结构,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
“上层建筑”一词源自拉丁语“superstructura”,由“super”(在...之上)和“structura”(结构)组成。在19世纪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系统地使用了这一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被认为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概念在分析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中具有重要意义。
“上层建筑”可能让人联想到权力、控制和精英主义。它也可能引发对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差异的思考。
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我经常使用“上层建筑”这一概念来理解政治和法律制度如何反映经济基础。
在诗歌中,可以将“上层建筑”比喻为社会的高层,如:
在高耸的上层建筑中, 权力和财富交织成网, 底层的人们仰望, 梦想着攀登的梯。
视觉上,“上层建筑”可能让人联想到高耸的摩天大楼或古老的城堡塔楼。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高层会议室中的严肃讨论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uperstructure”和德语中的“Überbau”,都指代类似的概念,但在具体使用和文化解读上可能有所不同。
“上层建筑”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词汇,不仅在建筑学中有其字面意义,在社会科学中更是一个核心概念。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深入分析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层】
(形声。从尸,尸者象屋形,从屋省。本义:楼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层,重屋也。 、 刘孝绰《栖隐寺碑》-珠殿连云,金层辉景。
【组词】
层楹
3.
【建】
(会意。从廴(yǐn),有引长的意思,从聿(意为律)。本义:立朝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朝律也。 、 《广雅》-建,立也。
【组词】
建法、 建中、 建极
4.
【筑】
(形声。从木,筑声。本义: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杆把土砸实)。
捣土使坚实。
【引证】
《说文》-築,捣也。 、 《韩非子·说难》-不筑,必将有盗。(筑,这里指把坏墙修复。)
【组词】
筑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