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4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48:56
“兵革满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战场上兵器和盔甲遍布道路,形容战争激烈,战事频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战乱时期的景象,强调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
在文学作品中,“兵革满道”常被用来描绘战争的惨烈场面,增强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表达。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讨论或军事话题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具体描述某个历史时期的战争状况。
同义词:
反义词:
“兵革满道”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在许多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中都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仍然是描述战争惨烈景象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战争被视为破坏性的力量,因此“兵革满道”这个成语常常带有负面色彩,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警示战争的危害,强调和平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悲伤的,因为它描绘的是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古代战场上士兵的呐喊、战马的嘶鸣以及战后的废墟和哀伤。
在讨论历史课程中关于战国时期的战争时,我曾使用“兵革满道”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个时代的混乱和残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烽火连天照夜空,
兵革满道血染红。
英雄泪洒古战场,
千秋功业一场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场的画作,士兵们手持兵器,盔甲闪耀,战马奔腾,烟尘四起。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号角声和士兵的呐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field of battle strewn with weapons and armor”,虽然不如“兵革满道”简洁有力,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战争惨烈景象。
“兵革满道”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述,也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在学*语言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代价。
六国亡时,秦汉之际,诸侯相伐,兵革满道。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革】
3.
【满】
(形声。本义:填满,布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满,盈溢也。 、 《庄子·列御寇》-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 、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 《韩非子·扬权》-奸邪满侧。 、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宋·张俞《蚕妇》-归来泪满巾。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 、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组词】
满口胡柴、 满坑满谷、 满面生花、 满天星、 满眼、 满堂、 满衍、 满肚子、 满实、 满怀信心、 满脸春色、 满听、 满溢、 满生生、 满心、 满礼、 满顶、 满饮
4.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