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7:16
兵革之祸 的字面意思是指由战争和军事冲突带来的灾难和祸害。其中,“兵革”指的是武器和盔甲,代指战争和军事活动,“祸”则表示灾难或不幸。
在文学作品中,“兵革之祸”常用来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如在古代诗词中描述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冲突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这个词用于学术讨论战争的影响和后果。
这些同义词在描述战争带来的灾难时有所重叠,但“兵革之祸”更侧重于战争本身的破坏性,而“战祸”、“兵燹”、“兵灾”可能更侧重于战争后果的具体表现。
“兵革之祸”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兵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用以指代战争中的武器和装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泛指战争及其带来的灾难。
在**文化中,“兵革之祸”常与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联系在一起。历史上多次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得这个词在文学和历史叙述中占有重要位置。
提到“兵革之祸”,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以及和平的宝贵。这种词汇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激发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警惕。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与历史课程相关的讨论中,或是观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和阅读相关书籍时,会遇到或使用到“兵革之祸”这个词。
在创作一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兵革之祸的阴影下,每一朵花都显得格外珍贵。”
结合战争纪录片中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兵革之祸”的沉重和悲壮。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scourge of war”,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兵革之祸”作为一个富含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战争的破坏性,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论述的深度和情感的表达。
将有急怒之谋,以生兵革之祸。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革】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祸】
(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 《周礼·掌客》-禍灾杀礼。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禍兮福所倚。 、 《荀子·天论》-逆其类者谓之禍。 、 《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 《韩非子·大体》-鱼无失水之祸。 、 《韩非子·十过》-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 《战国策·赵策》-近者祸及身。 、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 明·魏禧《大铁椎传》-祸且及汝。 、 《资治通鉴》-祸至无日。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之祸。 、 《广东军务记》-祸及枯骨。
【组词】
祸基、 祸不旋踵、 祸至无日、 祸中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