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8:51
“无相无作”是一个术语,源自梵文“anutpattika-dharma-lakṣaṇa”,字面意思是“不产生、不显现的特性”。在中,它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即超越形相和造作的真理。无相(animitta)指的是超越一切形相的真理,无作(apratiṣṭhita)则指的是超越一切造作或因果的真理。
在经典中,“无相无作”常用来描述佛性、法性或涅槃的特性。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表达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解脱的意境。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与相关的讨论中。
“无相无作”源自梵文,随着传入,逐渐融入汉语词汇。在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词组被用来描述教义中的核心概念,如空性、涅槃等。
在**文化中,“无相无作”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超越物质和精神上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指导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智慧。
这个词组给人一种深邃、宁静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远离尘嚣、追求精神升华的意境。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对超越世俗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冥想或精神修养的实践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例如,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提醒自己保持无相无作的心态,不被外界所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无相无作,心境如空,
超越形相,自在其中。
世间繁华,皆为幻影,
唯有真理,永恒不动。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宁静山水或空旷天空的画面,传达无相无作的意境。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宁静、悠远的旋律,如古琴曲,来表达这种超越形相的感觉。
在其他或哲学体系中,类似的概念可能包括道家的“无为”、教的“谦卑”等,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在真理的态度。
“无相无作”是一个深奥的术语,它不仅在教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和精神执着的方法。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