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7:16
恚怒(huì n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恚”表示愤怒、怨恨,“怒”表示生气、愤怒。结合起来,“恚怒”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愤怒或怨恨情绪。
“恚”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表示内心的怨恨。“怒”字则更早,甲骨文已有记载,表示生气。两者结合的“恚怒”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现代使用较少,更多被“愤怒”等词汇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愤怒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需要克制和调节。因此,“恚怒”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强调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在描述历史人物或英雄时。
“恚怒”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联想到深层次的怨恨和无法释怀的情绪。这种情感可能会引发对不公和压迫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某些**或情境让人感到恚怒,例如被误解或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这种情绪会持续较长时间,难以平息。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恚怒”来表达深层次的情感:
恚怒如潮涌,怨恨难平息。 心海波涛起,怒火燃不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esentment”或“fury”,但“恚怒”更强调内心的怨恨和愤怒的结合。
“恚怒”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中仍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文化和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1.
【恚】
(形声。从心,圭声。本义:怨恨,愤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恚,恨也。 、 《广雅·释诂二》-恚,怒也。 、 《战国策·齐策三》-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 《管子·地员》-恚目。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恚而语女曰。 、 《明史》-懋卿恚甚。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承畴大恚。
【组词】
恚碍、 恚忌、 恚忿、 恚责
愤怒地,生气地;发怒地。
【引证】
《汉书》-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子从官”。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