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4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47:38
“前合后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前面合拢,后面倒下。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或情况前后不一,变化无常,或者形容人的行为举止前后矛盾,不一致。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性格的多变或行为的反复无常。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态度或行为突然改变,让人捉摸不透。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用来分析个体或群体行为的不稳定性。
同义词:反复无常、变幻莫测、摇摆不定 反义词:始终如一、一成不变、坚定不移
同义词中,“反复无常”强调行为的反复和不可预测性,“变幻莫测”强调变化的多端和难以预测,“摇摆不定”则强调在两种选择间犹豫不决。反义词则强调稳定性和一致性。
“前合后偃”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古代文人在观察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或事物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崇尚稳定和一致性,因此“前合后偃”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常用来批评那些行为不一致或态度多变的人。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让人联想到不可靠和不可预测。在表达时,我会用它来形容那些让我感到困惑或不安的人或事。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同事,他的工作态度和效率总是前合后偃,这让团队的合作变得非常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前合后偃,如风中的芦苇,摇摆不定。”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风中摇摆不定,听觉上,可能是风声和树叶的沙沙声,象征着变化和不确定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lip-flop”或“inconsistent”,它们也用来形容行为或态度的不一致。
“前合后偃”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行为或事物的状态时非常有用,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那些不可预测和多变的情况。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我的观察和感受。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立不定~,行不动东倒西歪。折倒的我身体儿尪赢,忧愁的髭发斑白。
1.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2.
【合】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合,合口也。 、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
3.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4.
【偃】
(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偃,僵也。 、 《广雅》-偃,仰也。 、 《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 、 《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 、 、 《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组词】
偃腹、 偃寝、 偃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