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9:3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9:30:48
“万不得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没有任何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或做出某种决定。它强调的是一种极端的、无可奈何的情境。
“万不得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细微的变化。
在**文化中,“万不得已”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忍”和“让”相结合,强调在极端情况下的自我牺牲和忍耐。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人们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时的无助和挣扎。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重要决定的时刻,比如在职业选择上,当所有其他选项都不可行时,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不太理想的工作机会。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万不得已”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无奈和悲伤:
在万不得已的夜里,
星辰也黯淡无光,
心中的火焰,
在冷风中摇曳,
终将熄灭。
视觉上,“万不得已”可能让人联想到昏暗的灯光、孤独的身影和沉重的步伐。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低沉的音乐和悲伤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ast resort”或“under duress”,它们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与“万不得已”相似,但具体用法和联想可能有所不同。
“万不得已”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语境含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极端的情境,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今门之事,出于~,并非有意为之。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鸡鸣不已。 、 《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德音不已。 、 《史记·项羽本纪》-以故事得已。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孟子·告子上》-是亦不可以已乎? 、 《后汉书·列女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组词】
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