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3:30
灭绝人性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完全丧失了人的本性和道德,形容行为极其残忍、野蛮,超出了人类道德和伦理的底线。
在文学作品中,“灭绝人性”常用来形容战争、暴行或极端的罪行,强调行为的残酷性和非人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些极端或不人道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讨论道德沦丧或心理变态的行为。
同义词:残忍、野蛮、冷酷、无情 反义词:仁慈、善良、温情、人性化
同义词中,“残忍”和“野蛮”更强调行为的暴力和无理性,而“冷酷”和“无情”则更多指缺乏同情心和情感。反义词则强调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同情。
“灭绝人性”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源自对极端非人道行为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变化,但核心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灭绝人性”常与历史上的暴行和战争相关联,如南京大屠杀等,这些历史**加深了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情感反应。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痛苦、恐惧和绝望。它能够激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以及对和平与善良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社会问题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能够准确传达对极端非人道行为的谴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灭绝人性的夜里,星光也黯淡无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废墟或悲伤的面孔,音乐上可能是低沉的旋律和悲伤的和声,视频则可能是记录历史暴行的纪录片片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humane”或“barbaric”,它们在语义上与“灭绝人性”相近,但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上有所不同。
“灭绝人性”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极端的非人道行为,也激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论述的力度和深度。
一个是岳父灭绝人性,买通赃官,置无辜的女婿于死地。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的大屠杀。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绝】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绝,断丝也。 、 《史记》-冠缨索绝。
【组词】
绝缨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