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1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15:44
词汇“力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旧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力征”可以理解为“用力征讨”或“以武力征服”。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力征”进行分析:
“力征”的字面意思是指通过武力或强力的手段进行征讨或征服。在古代,这通常指的是国家或君主对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军事征服。
在文学作品中,“力征”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战争或征服的场景中,用以强调武力的使用和征服的过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或军事学的专业领域中,可能会被提及。
“力征”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可能已经大大降低。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可能更为常见。
在中国古代,力征是国家扩张和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武力和军事力量的重视。
提到“力征”,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战争、征服和权力斗争,这些通常带有负面情感色彩,如暴力、牺牲和破坏。
由于“力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力征”用于描述一个英雄或领袖通过武力统一分裂的王国,展现其领导力和决断力。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或史诗般的音乐,可以更好地传达“力征”的氛围和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conquest”(英语)、“conquête”(法语)等,它们都指代通过武力实现的征服。
“力征”作为一个描述古代军事征服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对武力的依赖和对领土扩张的渴望。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1.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2.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