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4:31
桃来李答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桃树来了,李树就回答”。这个成语比喻相互呼应或相互配合。它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和“李之实,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两句诗,通过桃和李的比喻,表达了和谐共处的意境。
在文学作品中,桃来李答 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反应。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依赖或社会系统中个体间的互动。
同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表里 反义词:格格不入、水火不容、互不相容
桃来李答 源自《诗经》,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相互呼应和配合——始终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桃和李都是吉祥的象征,分别代表长寿和繁荣。因此,桃来李答** 不仅描述了物质上的相互作用,也象征了社会和谐与美好愿景。
这个成语给人以和谐、美好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自然界中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
在团队项目中,我经常观察到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协作,这种情景让我想起了桃来李答 这个成语,它准确地描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桃来李答,花间蜜语,共绘春光。”
想象一片桃花和李花盛开的果园,春风吹过,花瓣轻轻飘落,这种景象和声音可以很好地与桃来李答 的意境相结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two peas in a pod”,意思是两个人或事物非常相似或总是在一起,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桃来李答,但也有相互配合的意味。
桃来李答 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也象征了社会和谐与美好愿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明·王錂《春芜记·构衅》:“况且~,一定也不折本。”
1.
【桃】
(形声。从木,兆声。本义:果木名)。
桃树。
【引证】
《说文》-桃,桃果也。 、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 《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桃。
2.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3.
【李】
(形声。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同本义。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吃。
【引证】
《说文》-李,李果也。 、 《诗·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李。
4.
【答】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回话;应对。
【引证】
《诗·小雅·雨无止》-听言则答。 、 《仪礼·乡射礼记》-既发则答君而俟。 、 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 、 《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皆缄口不答。
【组词】
应答如流;答教、 答言、 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