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7:21
流戍(liú shù)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被流放到边远地区服役或守卫。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因犯罪或其他原因被强制离开家乡,到偏远或边疆地区进行劳动或军事服务。
在文学作品中,“流戍”常用来描绘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被流放到边疆的幻想场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法律文献中,它是一个专业术语,用来描述古代的流放制度。
同义词:流放、充军、发配 反义词:赦免、释放、召回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流放”更侧重于离开原居住地,而“充军”则更强调军事服务。
“流戍”一词源自古代**的刑罚制度,特别是在秦汉时期,流放制度被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有所变化,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古代社会,流戍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不仅是对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的折磨,也是对其社会地位的剥夺。这种刑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
提到“流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孤独、苦难和远离家乡的悲伤情感。这个词汇常常引发对古代社会不公和人性苦难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如果讨论历史或法律话题时,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和背景将非常有帮助。
在创作中,可以将“流戍”作为一个象征,代表被社会遗弃或自我放逐的主题,如在诗歌中描绘一个被流放到荒野的灵魂的内心世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荒凉的边疆景象,孤独的流戍者在风沙中行走。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孤独的呼喊或古代军队的号角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刑罚制度也有存在,如古罗马的流放制度,虽然具体实施和称谓不同,但基本概念相似。
“流戍”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法律术语,也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词汇。了解其背景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戍】
(会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负戈守卫边疆。本义:防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戈也。-戍,守边也。 、 《管子·地数》-武王立重泉之戍。 、 《诗·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
【组词】
戍人、 戍守、 戍客、 戍逻、 戍役、 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