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4:51
宵柝(xiāo tuò)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夜晚敲击的木梆,用于报时或警示。在古代,宵柝是夜间巡逻的士兵用来报时的工具,也用于警示宵禁等安全措施。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宵柝常用来营造夜晚的氛围,如“夜深人静,只闻宵柝声声”。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宵柝的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或军事学中,宵柝可能被提及,用于描述古代的夜间管理和军事活动。
同义词:夜梆、夜钟 反义词:晨钟(指早晨的钟声)
词源:宵柝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宵”指夜晚,“柝”指敲击的木梆。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宵柝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社会中已不再使用这种工具。
文化意义:宵柝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秩序和安全,是夜间管理的重要工具。 社会影响**:宵柝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管理方式和人们对夜晚安全的重视。
情感反应:宵柝声往往给人一种宁静而古老的感觉,有时也带有一丝神秘和忧郁。 联想:听到宵柝声,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街道、守夜人、以及那个时代的夜晚生活。
经历或故事:在参观古代军事博物馆时,我第一次了解到宵柝这一工具,它让我对古代的夜间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诗歌:
夜深人静,宵柝声声,
穿越时空,回响心间。
古道西风,瘦马独行,
一缕月光,照亮归程。
视觉联想:想象一幅画面,夜晚的古城墙上,守夜人敲击着宵柝,月光下的影子拉长。 听觉联想: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那悠远的宵柝声,回荡在寂静的夜空中。
比较:在其他文化中,类似宵柝的工具可能包括中世纪欧洲的夜钟或日本的夜警铃。
总结:宵柝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词汇,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使用,但它仍然是理解古代社会管理和夜间生活的重要窗口。 反思:通过学*和分析宵柝这一词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词汇在传递历史和文化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宵】
(形声。从宀(mián),肖声。从“门”表夜间昏暗。本义:夜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宵,夜也。 、 《书·尧典》-宵中星。 、 《周礼·司寤氏》-禁宵行者。 、 《淮南子·精神》。注:“长夜之中也。”-甘暝太宵之长。 、 《尔雅·释鸟》。樊注:“夜为农驱兽者也。”-宵扈宵。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宵。 、 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组词】
宵烟、 宵宿、 宵夕、 宵中、 宵分、 宵行、 宵征、 宵朗
2.
【柝】
(形声。从木,橐声。本义: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同本义。
【引证】
《周礼·天官·宫正》-夕击柝而比之。 、 《左传·哀公七年》-鲁击柝闻于邾。 、 《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以为寡。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范宁注:“柝,两木相击。”-大夫击门,士击柝。 、 《乐府诗集·木兰诗》-朔气传金柝。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组词】
柝击、 柝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