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3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36:20
词汇“牺象”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情况来分析这个词汇,假设它是一个合成词,由“牺”和“象”两个字组成。
结合这两个字,假设“牺象”可以理解为某种象征性的牺牲或奉献,或者是指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牺牲。
由于“牺象”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但如果假设它是一个古词汇,可能源自古代祭祀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逐渐减少。
在古代社会,牺象可能与**仪式紧密相关,代表着对神灵的敬畏和奉献。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重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牺牲行为。
由于“牺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如果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或历史研究中,可能会遇到相关的讨论或文献。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牺象”来表达某种深刻的牺牲或奉献:
由于“牺象”不是一个标准词汇,跨文化比较可能不适用。但如果将其理解为象征性的牺牲,可以在不同文化中找到类似的象征性行为。
通过对“牺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词汇的多义性和文化背景对其意义的影响。尽管“牺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展示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以及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
1.
【牺】
(形声。从牛,羲声。本义: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牺,宗庙之牲也。 、 《书·微子》。传:“色纯曰牺。”-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 、 《周礼·牧人》。注:“毛羽完具也。”-共其牺牲。 、 《大戴礼记·曾子大圆》-宗庙曰刍豢、山川曰牺牲。 、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自惮其牺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名词,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指猪、牛、羊等。玉,指玉器。帛,丝织品。)
【组词】
牺牛、 牺羊、 牺牢、 牺宰
2.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