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5:14
牺牲品: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成为牺牲的对象,通常指在某种冲突、斗争或**中被牺牲的人或事物,往往是无辜的或被迫的。
“牺牲品”一词源自古代的祭祀活动,原指用于祭祀的动物或物品,后来引申为在各种情境中被牺牲的对象。
在许多文化中,“牺牲品”常与牺牲、奉献和无辜受害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道德的关注。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让人联想到无辜和不幸。它可能引发同情和反思,促使人们思考如何避免成为或制造牺牲品。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或听说过某人在职场或家庭中成为牺牲品的故事,这些经历提醒我们要警惕不公和利用。
在诗歌中,“牺牲品”可以用来象征那些在社会变革中默默付出的人,如:
在变革的风暴中, 他们是沉默的牺牲品, 用无声的泪水, 浇灌着希望的种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中无辜平民的画面,或是音乐中悲伤的旋律,都能强化“牺牲品”这一概念的情感深度。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victim”或法语的“victime”,虽然都能表达相似的意思,但每个文化对这些词的使用和理解都有细微的差别。
“牺牲品”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冲突,也激发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通过深入理解这个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反思社会现象,促进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1.
【牺】
(形声。从牛,羲声。本义: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牺,宗庙之牲也。 、 《书·微子》。传:“色纯曰牺。”-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 、 《周礼·牧人》。注:“毛羽完具也。”-共其牺牲。 、 《大戴礼记·曾子大圆》-宗庙曰刍豢、山川曰牺牲。 、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自惮其牺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名词,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指猪、牛、羊等。玉,指玉器。帛,丝织品。)
【组词】
牺牛、 牺羊、 牺牢、 牺宰
2.
【牲】
(形声。从牛,从生。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完全当为字之训。-牲,牛完全也。 、 《谷梁传·哀公元年》-全曰牲,伤曰牛。 、 《周礼·庖人》注-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 、 《易·萃》。郑注:“大牲,牛也。”-用大牲。 、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
【组词】
牲体、 牲礼、 牲玉、 牲事
3.
【品】
(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品,众庶也。
【组词】
品人、 品事、 品物、 品供、 品象、 品庶、 品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