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7:17
暴举:这个词通常指的是极端或过激的行为,尤其是那些不合法或不道德的行为。它强调行为的暴力性和不合理性,通常带有负面评价。
暴举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暴”字意为暴力或猛烈,“举”字意为行为或举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极端或过激的行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暴举的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在一些社会中,暴举可能被视为必要的反抗手段,而在其他社会中,则可能被视为不可接受的违法行为。
暴举这个词通常会引发负面情感,如愤怒、恐惧或厌恶。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暴力场面、混乱和不公正。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暴举,当时一群人因为不满政府的某项政策而采取了极端的抗议行为,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秩序混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暴举:
在那黑暗的夜里,
暴举如狂风般肆虐,
撕裂了和平的帷幕,
留下了无尽的哀伤。
暴举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的街头、破碎的玻璃和尖叫声。视觉上,可能是黑白的新闻画面,听觉上,可能是警笛和人群的喧哗。
在英语中,暴举可以对应为“outrageous act”或“violent act”,但其使用和文化背景可能会有所不同。
暴举这个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价那些极端或过激的行为。通过对这个词的深入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我的写作和交流中。
1.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
2.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