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5:15
“人存政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存在,政治就兴盛”。这个成语强调了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即只有当人们积极参与和推动时,政治才能得以发展。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强调人民的力量和政治的活力。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鼓励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或者在讨论政治变革时强调人的作用。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和发展。
“人存政举”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政治思想,强调了人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政治和社会语境中,强调人民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民为贵”的理念,即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被用来强调公民参与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人民的力量和政治的活力。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他人参与社区或国家的事务,强调每个人的参与都对政治发展至关重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人存政举,民心所向,
民主之花,绽放光芒。
公民参与,共筑梦想,
政治之舟,扬帆远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和参与政治活动,展现出活力和热情。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旋律,表达人民参与政治的决心和力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ower to the People”(人民的力量),强调人民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人存政举”这个成语强调了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治和社会的运作,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作用。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只这议论,都是认真担当天下事的文字,~,便自易易。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3.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
4.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