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6:06
词汇“数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传统节气中的一个特定时期。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数伏”指的是农历中夏季的三个伏天,即初伏、中伏和末伏。这三个伏天通常出现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每伏十天,共计三十天。这是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数伏”一词源于古代的农业社会,最初是农民根据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总结出来的节气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被纳入的传统节气体系中。
在*文化中,“数伏”不仅是一个气候现象,也与许多传统俗和信仰有关。例如,人们会在数伏天进行一些特定的饮食和保健活动,以应对酷热。
提到“数伏”,我联想到的是炎热的夏日、汗水和蝉鸣。这种联想让人感到一种季节的循环和生命的活力。
在我的家乡,数伏天是大家最不愿意出门的时候。我们会尽量在家里避暑,或者在晚上凉快些的时候才外出活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数伏”:
数伏天里,烈日如火,
蝉鸣声声,诉说着夏的热烈。
提到“数伏”,我想到的是烈日下的金黄稻田和远处传来的蝉鸣声,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构成了我对这个词汇的深刻印象。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与“数伏”完全对应的词汇,但许多文化都有描述夏季酷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数伏”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一词汇在*文化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描述气候的一个词汇,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这些传统词汇的运用,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数】
数目;数量。
【引证】
《战国策·赵策》-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组词】
报数、 数计、 数珠儿、 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道数,方法。
【引证】
《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