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3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34:22
词汇“多知为杂”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是指知道得太多反而变得杂乱无章。这个成语强调了知识过度的负面效应,即过多的知识可能会导致思维混乱,难以形成清晰和有条理的见解。
“多知为杂”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知识渊博,但由于涉猎太广,导致无法专注于某一领域,从而使得知识结构杂乱,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解和应用。
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但它反映了古代**对于知识结构的一种看法,即认为知识应该有条理和深度,而不是仅仅追求广度。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专”和“精”,认为一个人应该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而不是泛泛而谈。因此,“多知为杂”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上知识渊博,但实际上缺乏深度和实用性的人。它可能会引起一种对知识结构和学*方法的反思。
在个人学*过程中,我意识到知识的广度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度和专精。避免“多知为杂”的情况,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创作中,可以将“多知为杂”作为一个角色的特点,通过这个角色来探讨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关系。
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杂乱无章的书架或图书馆,以及那些听起来很博学但缺乏实际内容的讲座。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能通过“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万事通,无一精)这样的表达来体现。
“多知为杂”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深度和专精,避免知识的杂乱无章。这对于个人的学*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或曰:‘淮南太史公者,,其多知与?曷其杂也。’曰:‘杂乎杂,人病以多知为杂,惟圣人为不杂。’
1.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