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4:10
词汇“毛举糠秕”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成语,源自古代文献。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毛举糠秕”字面意思是指像毛一样细小的事物,或者像糠秕一样轻飘无用的事物。基本含义是指琐碎、无关紧要的事物或细节。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作者对细节的细致描写,或者用来批评某人过于关注琐碎无用的事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不太常用,可能因为其较为生僻和文雅。在专业领域,如文学批评或历史研究中,可能会用到这个成语来描述对细节的关注。
“毛举糠秕”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古代文人用来形容对细节的过度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因为它较为文雅和生僻。
在**传统文化中,对于细节的关注有时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然而,“毛举糠秕”这个成语则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过度关注细节可能会忽视大局。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可能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对琐碎事物的过度关注,可能会导致效率低下或忽视重要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学术或文学讨论中,可能会用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毛举糠秕”融入到对某个角色的描写中,形容他/她对细节的过度关注,从而增加文本的深度和复杂性。
由于这个成语较为抽象,可能难以直接产生具体的视觉或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关注细节或琐碎事物的词汇或短语是存在的。
“毛举糠秕”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细节与整体关系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
2.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3.
【糠】
(形声。从米,康声。本义:从稻、麦等谷皮上脱下的皮、壳)。
本作“穅”,“康”。谷的外壳。
【引证】
《墨子·公输》-邻有糠槽而欲窃之。
4.
【秕】
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
【引证】
《说文》-秕,不成粟也。从禾,比声。 、 《左传·定公十年》。注:“谷不成者。今苏俗呼谷不充者曰瘪谷,盖即此字。字亦以粃为之。”-用秕稗也。
【组词】
秕稗、 秕蠹、 秕粮